Melody Publishing

教出獨立思考的孩子

捫心自問,我們允許孩子擁有獨立思考的時間嗎?或者這麼問,我們是否擔心讓孩子自己思考,孩子便有可能逐漸不聽話?實際上,不少家長確實害怕這類狀況,於是習慣性以「過來人」之姿,直接或間接幫孩子做決定;當孩子與自己意見相左時,便急著改變孩子,希望孩子乖乖聽自己的話。這種做法的背後,固然是想保護孩子,但我們必然無法陪伴孩子走完一輩子,倘若孩子未來遇上需要獨自面對的難題,孩子又該怎麼辦呢?

既然如此,我們就必須得讓孩子成為自己生命的主導者,而這前提是讓孩子擁有獨立思考能力!以下提供幾個方法:

鼓勵孩子擁有許多「問號」

如果孩子能被賦予質疑的機會、敢於表達自己的獨特觀點,孩子的世界也將隨之改變。然而在傳統教育中,孩子似乎不被允許擁有許多的「問號」,一方面是大人們覺得孩子鑽牛角尖、另一方面是大人們恥於面對超出自己能力範疇的問題。

然而真正的學習應該要能創新,想得到真正的智慧,就要不斷地問為什麼。因此家長需鼓勵孩子進入尋求「問號」的思路:在問題中思考,在閱讀中思考,更要主動詢問孩子為什麼,這目的是讓孩子養成「問問題」的習慣。這習慣的重點在於掌握思考的方法,結果並非最重要的事物。

練習問出三類好問題

「好問題」能幫助孩子思考「問題的解決方式」,而能啟發孩子獨立思考的問題有三類,分別是:基於事實、基於偏好及基於判斷。

a.基於事實的問題即是透過5W+1H(誰、什麼、哪裡、什麼時候、為何、如何)讓孩子思考事件可能的全貌,例如:「為什麼會發生這種事?」、「這件事在哪裡發生?」、「誰要為這件事負責?」等,越是能夠釐清事實,便越能夠找到相對應的解決方案。

b.基於偏好的問題與孩子的觀點和想法有關,例如「你最喜歡今天的哪個節目?」、「你對蔬菜有什麼看法?」等,待孩子回答後,可在進一步詢問「為什麼」,讓孩子學會思考及解釋自己的觀點。

c.基於判斷的問題則是需要多種論證、難度偏大的問題,例如「你覺得要怎麼做才能拯救這盆栽?」、「你要怎麼做才能製作一座沙堡?」等。透過反复論證,孩子將會發現答案不僅一個,更重要的是,通過這種訓練的孩子會對自己更有責任感。

針對主題進行有深度的討論

針對主題進行深度討論,是開發大腦的最佳方案。討論是一種藉著與他人互動,以進行訊息和意見交流的方式。透過與孩子討論,孩子將聽見多種角度的見解,而這些見解可作為修正自己想法的依據,也可成為激發孩子深入思考、腦力激盪、誕生出全新觀點的基礎。

例如孩子詢問:「恐龍為什麼滅絕了?」我們可以這麼說:「我覺得是極端氣候,那你覺得是什麼原因呢?有什麼科學性證據呢?」這樣越來越深入的對話會迫使孩子思考,激發孩子的好奇心,而為了佐證自己的想法,孩子就會主動去查詢資料、尋求答案。當孩子經歷越來越多這類促使主動學習的深度討論,孩子必然會更願意進行獨立思考,自行摸索出問題的解方。